首頁 >> 新聞 >> 科研進展

科研進展

水生所在洪湖絲狀藍藻對環(huán)境因子響應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

發(fā)表日期:2024-06-03高廣斌來源:水生生物研究所放大 縮小

雖然引發(fā)湖泊藍藻水華的機制備受關注,但學者們迄今尚未對促發(fā)藍藻水華的關鍵驅動因子達成共識。最近,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(以下簡稱水生所)針對湖北省洪湖的一項研究中,初步揭示了優(yōu)勢浮游植物種類的演替特征及其驅動因素。

近年來,洪湖浮游植物組成中綠藻門和硅藻門物種數(shù)明顯減少,而典型水華原因種,尤其是絲狀藍藻的種類呈增加趨勢,并呈現(xiàn)明顯的時空異質性。這種變化趨勢與湖泊營養(yǎng)狀態(tài)的變化密切相關。水體富營養(yǎng)化程度的增加導致了氮磷失衡的加劇。溶解性無機氮(而非總氮)與總磷比值下降可能推動絲狀固氮藍藻優(yōu)勢度的增加,而其分泌的胞外磷酸酶可有效利用有機磷從而克服磷的脅迫。特定物種的密度變化受多種環(huán)境因素影響,但優(yōu)勢藍藻密度的變化與總氮或總磷濃度的關系仍最為密切,耐低溫的束絲藻(Aphanizomenon)和假魚腥藻(Pseudanabaena)屬的種類在春冬季明顯占優(yōu),而相對偏好高溫的長孢藻(Dolichospermum)和擬柱孢藻(Cylindrospermopsis,現(xiàn)名Raphidiopsis)屬的種類則在夏秋季成為優(yōu)勢種。本研究結果表明,在高溫和營養(yǎng)限制條件下,洪湖非藻類濁度可解釋絲狀藍藻之間的競爭結果。

研究期間,微囊藻屬(Microcystis)的種類在洪湖的優(yōu)勢度相對較低,但其密度仍達到106 cells/L。因此,從水質管理角度來看,除了保持對微囊藻水華的警惕外,亦應高度關注絲狀藍藻水華,以保障水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、水產(chǎn)品以及相關水資源利用的健康與安全。

近日,相關研究以“Understanding filamentous cyanobacteria and their adaptive niches in Lake Honghu,a shallow eutrophic lake”為題在線發(fā)表于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jes.2024.05.010)。主要研究工作由水生所博士研究生高廣斌、博士后白東等人共同完成,宋立榮研究員和曹秀云研究員為本文的共同通訊作者。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(fā)計劃(No. 2018YFD0900701)項目的支持。

洪湖水華藍藻對環(huán)境因子的響應機制圖

附件: